亞洲敦克爾克仁安羌大捷


緬甸,東南亞面積最大國家,西北臨印度和孟加拉.東北接中國,東南是泰國和寮國,自1924年起至1885年止與英國進行三次戰役後成為英國殖民地,歸納在英屬印度一個省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1.10.23中英簽屬中英共同防禦滇緬公路防禦條約,自此中國組成遠征軍與同盟國一起對抗日軍,同時也維護這條中國對外唯一國際援華運輸路線暢通,另外日本為了與德國納粹軍隊會和於印度,因此老早就相中這塊肥肉,準備把英軍逐出門戶之外.

1942.2月中國遠征軍成立,下轄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軍,第五軍軍長為杜聿明.第六軍為甘麗初.第六十六軍長是張軫,著名孫立人新38師歸屬於第六十六軍,下轄112 .113和114團,其中113團在緬甸解圍英緬軍一戰成名,讓戰無不勝日軍第33師團踢到鐵板.

1942.3.8日軍佔領緬甸仰光,東南亞戰局為之轉變,同時也造成英軍防線開始潰散,日軍以55.33.18 .56師團兵力以三路向緬甸腹地進攻,中國遠征軍以第五軍.第六軍應戰其戰況十分激烈,其中日軍由櫻井省三中將率領第33師團一路向北追擊英緬軍.

櫻井省三中將是在1941.1.20接任第33師團長職務,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支精銳部隊進入緬甸作戰,隸屬於飯田祥二郎第十五軍,此軍團從日本本土出發後在華北等戰場創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紀錄.

4.14日軍攻入平牆河北岸來阻絕英緬軍步兵第一師和裝甲第七旅,將其困守於仁安羌,由於事態嚴重英緬軍長斯利姆電請中國遠征軍馳援,當時因為113團距離仁安羌最近,所以司令官羅卓英命令新38師孫立人前往接應,孫責令113團長劉放吾擔任此次救援任務.

113團團長劉放吾於4.16下午四點率軍抵達巧克伯當(晈勃東),英緬軍長斯利姆得知後前往會晤,並命令劉團長會同英緬軍第七旅裝甲部隊攻擊平牆河岸日軍,劉放吾經與孫立人取得聯繫證明無誤後,即刻領軍與日軍高延大隊作戰,讓其退徹南岸,並只留一小隊駐守平牆河北岸.

4.18早上孫立人在上級首肯下抵達前線會晤斯利姆,這時就發生一段小插曲,由於英緬軍軍長斯利敏擔心劉團長對於他上次發令有所質疑耽擱?這時他的心思也正好被劉團長看出,於是就帶他去營部視察,然後再往前去連部視察.

這位英緬軍高級將領因為過往不曾再交戰前深入前線探查,所以一時之間也無法適應,但為了面子和裡子也就不甘願前往,還好此時槍聲響起部隊進入戰鬥,當時斯利姆對於劉團長戰時回他露齒而笑印象深刻.認為他果然是一名傑出將才.

十點佔領平牆河北岸,原想乘勝渡河卻遭受日軍白塔山陣地大砲飛機攻擊,此時斯利姆和孫立人兩人對於部隊作戰方式有了不同思維,孫認為在敵情不清楚下不得暴露自己實力,並致電英緬軍第一師長再守一夜,當日晚上日軍214聯隊第一大隊增援抵達.

4.19中國遠征軍113團率1.2營會同應緬軍攻擊白塔山日軍陣地,並與被圍困英緬軍第一師聯合作戰向日軍攻擊,劉放吾團長率軍攻下501高地,但三得三失,四點終於攻下501高地,六點完成收復仁安羌油田任務,即時解救被困英緬軍.

這場仁安羌大捷解圍英軍7000多人,並拯救英軍.美國傳教士.各國記者和婦女平民500多人,日軍傷亡1200人,113團傷亡也有500多人(202死.318傷),其中第三營長張琦身亡.以及顧紀常.莊陶連長陣亡,戰役中尤以主攻部隊第一營傷亡最重.

仁安羌大捷是中國境外戰役第一場勝利意義非凡,此役讓孫立人獲得三國元首受勳,分別是大英帝國司令勳章.美國豐功勳章和蔣中正頒發四等雲麾勳章.113團長劉放吾獲得六等雲麾勳章及盟軍銀星勳章.日後並受台灣補頒陸海空軍一等獎章.第三營長張琦獲頒盟軍銀星勳章,但因本人死亡勳章無從發放(銀星勳章由孫立人代領保存).

仁安羌大捷後近代仍有一些人物受到注目,一位就是當時113團劉放吾團長,這位主要戰將畢業於黃埔六期,曾參加上海.淞滬和武漢會戰,之後在1941.12.1擔任新38師孫立人管轄113團長職務,此人最後以少將退伍,1997年夫妻移民美國定居.

1992年4月仁安羌大捷五十周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美行程中順訪劉放吾其芝加哥居所,答謝當年拯救英緬軍行動,因而再度揭發了這場曾受矚目仁安羌大捷,才有日後台灣補頒陸海空軍一等獎章.

另位戰死第三營長張琦更讓孫立人永難忘懷,仁安羌大捷後孫立人派一個工兵營和一個加強排將遺體後送給家屬,於渡伊洛瓦底江途中遭遇日軍伏擊而不幸沉落江中,因戰亂事後孫將軍雖苦尋但都找不出張琦家屬音訊.

1988年孫將軍終於在舊屬協助下找到張琦遺眷下落,也向政府提出四點建議,但只有入忠烈祠得到同意,孫將軍在失落下除了將自己微薄薪水撥出一部分,連同部屬湊得款項和勳章轉交給其獨生女張錦蘭女士,後又撰文為張琦立碑,由舊屬帶至其家鄉立碑.

2013.1月緬甸仁安羌大捷紀念碑終於設立於當年戰略要地501高地,另外曾參予戰役英緬軍費茲派翠克上尉自認是國軍一分子,為了感謝當年救命之恩常年來不斷透過出書和書信力量持續為仁安羌大捷還原歷史真相.

原來當時大英帝國為了面子竟然竄改歷史,說是英緬軍自己突圍,也因為他努力才有日後英國首相造訪劉放吾動作,這位英國老兵受到國防部禮遇也有來台北忠烈祠祭祀當年戰死軍人,2018.8.27病逝英國享年99歲,國防部答應其身前要求國旗蓋棺,將一面國旗轉交並派人協助相關事宜.

緬甸仁安羌大捷所拯救英緬軍,日後在英帕爾戰役產生了舉足輕重地位和影響,也因此有人將此戰役以亞州敦克爾克稱呼,現在台灣政府似乎對於這些二戰歷史漠視,也對於遺族本人沒有妥適照顧,有可能是台灣意識抬頭,於是就產生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困惑,其實就用為自己和後代子孫奮鬥而戰,共同守護這福爾摩沙寶島.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