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9路/北宜、濱海公路連結蘭陽文史,雙溪、平溪暗黑騎旅.紀事

大年初一走春行旅由北宜公路為始,在天冷、好天氣下重機雲集坪林,發現這裡已有三家便利商店。

找家店家吃飯卻沒有得到應有價值感,接續北宜公路一路觀察幾個登山口現狀,冷天騎機車滋味就是難以言喻!

中途爬溝乾子山,不用一分鐘就摸到鑛務課第六百六十八號基點,往後走到山頭而下電塔處看景,登山口旁是坪林清潔隊資源回收站。







一路來到最高點石牌首入眼簾是北宜殉職先靈紀念碑、無形將軍,前者為1974年建立,廟沒蓋成就是因處於翡翠水源保護區內禁止開發。


石牌名稱由來記錄一段北宜公路開發史,明治31年(1899)10月動工興建。隔年五月完工,明治33年建立湖底嶺紀念碑~由當時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所建。

並由臺灣總督府兒玉源太郎篆額~平塹雲開,戰後1962年宜蘭林縣長改為金面大觀,1965年陳縣長將碑文磨平改寫亢懷今古。

記憶中王家將軍茶葉蛋和八寶湯讓北宜旅人有了短暫溫馨感,如今北宜擴寬大大降低了十八彎危險度。

將軍茶葉蛋也傳女在頭城北宜公路口附近營業,石牌有個同治七年(1868)仿製坪林虎字碑,我買兩個兩個茶葉蛋吃了~大家去山下買比較實在。

跑馬古道因蜂情封閉,北宜從石牌後就一路蜿蜒往下騎,這一路就是蘭陽平原之美,那裏天空烏雲密布拍不出好景色。








北宜公路出來後一路開始走春廟宇行程,先去宜蘭昭應廟~嘉慶十三年(1808)創建,1832遷移至此媽祖廟,道光年間古物有特色。






宜蘭回返中途水田看鳥、看火車行駛景觀,鷹仔頂山、鷹仔嶺所綿延山稜線壯觀而美,蘭陽矮屋天際線才有風景面。



礁溪中山路上協天廟為第二間走春廟宇,此廟創於嘉慶九年(1804)主祀關帝聖君,人山人海中大家持香煙霧多。


走宜三線在福德坑溪旁吉祥福德宮停駐,廟宇撥放音樂很不一樣,續行復興路上神農廟,舊時地名為拔雅林,也就是番石榴台語音。




頭城開成寺城隍廟是走春第第五間廟宇,嘉慶二年(1797)建廟供俸吳沙攜帶來台觀音神像,當時稱為佛祖廟。

城隍爺是道光二十五年(1844)因福德坑溪洪水中拾獲入廟,1989年兩廟合併並於1998年舉行新廟落成典禮,建廟期間失竊不少神像。


廟內有提供麵疙瘩、稀飯讓天冷中有了暖感~如要外帶也可以,信徒來來去去持香又是煙霧瀰漫之景,此廟可看到蘭陽海岸線,


去對面買了三張刮刮樂花費為600元~回家刮出中了兩張共400元,女兒說兩張差了一個數字就中十萬,另一張差一個數字是200萬。

下個行程去看開蘭第一街~頭城老街(和平街),舊時稱為頭圍街,盧纘祥故居建於昭和三年(1928),典雅精緻古宅並沒有開放也沒整修。



古宅前池塘以前是頭圍港內港,池塘旁有古榕樹、因時間因素只看南街口,去媽媽號柑仔店逛逛。






北街上閒晃看十三行舊建築,現存兩戶以前可是十三棟建築街屋,建築為嘉慶年間構築,感覺有人住就不打擾了。




北門福德宮創於清同治二年(1863),傳說這是吳沙開蘭第一間福德祠,北門福德祠在大正五年(1916)重建。


北門福德祠後面有棵大葉雀榕老樹,左邊有間廢棄蓮光寺建築~此寺創於昭和三年(1938),最早稱為靜養堂是在家居士共修地方。




頭城國小校長宿舍現為李榮春文學館,此建築最早為公醫館使用、旁有古井一座,李榮春是頭城出生小說家我對他創作沒讀過。



回程決定走台二線濱海公路,這一路上也只有我一輛機車,海岸線強風讓我冷得有點難受,沿途欣賞龜山島、海岸岩石景色。







大里火車站停駐然後去大里天公廟~草嶺慶雲宮,這廟源自於道光十六年(1836),明治三十七年(1904)改建後改成現名。




來慶雲宮走春信徒非常多造成濱海塞車,還好機車停車比較方便,這裡觀山、觀海景色優質,唯一遺憾旅客遊客中心廁所不敢領教。





天色逐漸黯淡下就放棄三貂角燈塔等行程,原本想去買福隆便當卻沒開,轉入台二丙公路一路由雙溪切入106公路十分看天燈。



夜晚風大天燈昇天後飛得很快,十分車站長龍陣準備搭火車,去菁桐車站時店家已準備關門車站不久也熄燈了。


平溪因冷短暫停留做伸展操,放棄石碇五路財神廟改去耳空龜福德廟作為最後一間廟宇,昔日礦坑古老隧道有種古樸美感。

















夜晚下來這另有種不同風情,這裡有泡麵但我沒吃只想早點回家,回到家已是九點多這一路行旅就是冷到不行也累人。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