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路)中和外南勢角山(國旗嶺)越嶺土城清水大尖山,東北峰.廷寮坑古道。
天冷爬山其實是一種享受,扭傷腳未癒下我由興南路二段34巷切入來到中和國勝、國強、國旗嶺登山口。
我想從這越嶺到清水大尖山,0810開走由水泥階梯上國勝嶺,頂前寮屋內有群長者不畏風寒運動,登上第一峰國勝嶺埋有~高速公路42號基點。
國勝嶺到迎日石間右邊可下捷運南勢角站1號出口,迎日石應該用岩比較合乎常理,岩上崁入台北縣政府四等控制點GE25不銹鋼標,每次來都會看到一隻黑狗被繫在入口處。
迎日岩是下復興國小交岔口,之後稜線路有不同樹種大樹可以觀察,以小山而言能有這麼多大樹很難得。
這其中九芎、朴樹兩棵樹對映出不同季節風姿最有特色,涼亭處有人上油漆未乾、同時也多了休息座椅,這立意雖好但破壞了這裡原有清淨。
走稜線路登上外南勢角山,高度172m、土地調查局圖根點,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一群老兵在這裡展現出愛國心,這也是國旗、國勝和國強嶺由來。
國旗嶺下來為寬廣大雀榕廣場,之前施工鋪了一小段板道、也設置座椅和建立護坡牆,官方把這條路當微笑山線。
鄧公嶺這裡有高壓電塔和菜園,轉走稜線0838登上長壽山,高度186m、高公局補點,稜線後會和左路來到觀景台~眺望北盆景色,寬地上有~77.8/控06水泥點。
觀音寺小廟而下有座涼亭和圓通寺叉路,稜線下來仁慈寺正進行普渡儀式,走上圓通寺側稜由涼亭右下慈雲寺。
慈雲寺創於雍正七年(1729)最早稱為慈雲巖,漳泉械鬥中被燒毀後成就了板橋接雲寺,後來連香火也一併接收了。
慈雲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廟側有圓通寺住持妙清法師銅像,1954年柯子崙山火燒山慈雲巖被燒毀,當時妙清法師倡議重建而成了慈雲寺恩人。
廟內一塊匾額上寫有慈雲寺創於咸豐年間,兩個年代相差大概20多年,出來後走入產道有兩條路可選,右邊是玉皇宮路線。
我走左路為山腰路小花園路段,雖是寒冷冬天仍有不少花可賞,從岩石端上雙子星岩看景,岩頂上10度低溫冷風吹來很有感,我在這裡小砌喝杯咖啡。
0920折回續行仰望雙子星岩景觀,岔路右邊可下玉皇宮道場,條稜線路探索223m峰埋有聯勤測量隊中和40不銹鋼標,可看到101大樓景色。
緩稜路後穿越通往中和動物之家馬路後轉稜,這段看起來有潮溼感也有一個214m峰可探索,這山頭沒景可看,這兩處山嶺以前應該是隘點。
214峰下來有水源、過電塔後進入墓區,同時也走入水泥產道,墓區中以游墓最大,游家是中和南勢角望族,南山福德宮那間小石廟就是游家所捐建。
墓區後進入緩平板道路段,目前板道有設置不少排水引道,做法為橫切小段而不是如同一般直線排水設計。
過電塔後走左路沿續步道,這段路有土地公岔路、文筆山、金城路三個主要岔路,目前土地公那條保甲路正募款要鋪路,其實也開始進行了,雖是好意但請不要破壞原有古味美感。
天母宮這裡難得清靜沒唱歌,這裡有永豐路連結馬路,步道後過永豐路岔路也是二尖山岔路,稜線原有古樸石板道鋪上水泥很醜。
土城大尖山攻頂步道路段也鋪上水泥和小石子防滑,這看起來就是很醜,1041登上清水大尖山,277m、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小憩看景後由電塔處轉右走大雀榕路線,這條是古路我把它命名為廷寮坑古道,一路下路算清楚不難走。
大雀榕前左邊是延續古道路線,我右往看大雀榕樹後道尾稜山頭探勘,測得高度192m可看到觀音山,對應大尖山為東北方位。
折回續下廷寮坑古道,沿途可見舊時廢屯地遺痕,電塔岔路轉右走窄腰路而下永豐路,然後轉右而上1123回抵二尖山岔路。
原路回去探勘土地公廟,這條是橫路鹿寮古道路線,古道緩平走來舒適,今天有點感傷以後可能不能走這樣原味古道。
希望能用木屑、小石子舖設古道,而不要再用水泥了,這樣排水也容易、也好走,1143抵達土地公廟種了咖啡等農作物,也建有寮屋、挖開了一片泥土,這裡原有寧靜已被破壞了。
我記得以前幾乎沒人來,大家要思考山裡頭不要有太多人工化東西,回復自然才是正確環保愛護地球觀念。
回程改從玉皇宮上來,廟內黑狗會追人,走柯子崙山稜線後走山腰路經觀雲寺看景,1254回抵登山口完4小時44分分旅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