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9路/福州山越嶺路探勘芳蘭山,嶺頭石泉巖古道藏危機!臥龍綠廊.紀事
大安區福州山越嶺路是我眼角裡城南淡蘭古道起始點,可選富陽街或臥龍街入口,我一向偏好臥龍街木棧道路線。
古早年代山下聚落為福州厝,也就是福州人所居住地方,死後埋葬地方就是福州山,台北市列入第九公墓範圍~2000年時完成福州山公園。
福州人以三把刀走遍天下,也就是剪刀(裁縫)、剃頭刀(理髮師)、菜刀(廚師),從這上福州山經過三座涼亭可觀賞101大樓景色。
其中以上二亭這段木棧道最陡,三亭過往用60、93、105高地稱呼,視野面就越後面越好,我對福州山頂印象是上平台有點像日本神社感受。
來福州山老人特別多也都是熟面孔,福州山延伸中埔山稜線有電塔端.富陽、其後辛亥路三段二殯、以及中埔山峭壁、三路穿梭支線。
我偏好循稜而上各山頭,中埔山主峰下觀音廟我也會祈求觀音菩薩護祐平安,主峰高度139m、北市三角點第86號基點,今天半刻鐘到達。
今天我由主峰支稜路探勘芳蘭山~為這條稜線6小山中最偏冷小山,這其中蟾蜍山是禁區中禁區也就不能摸基石。
芳蘭山這條支稜路受康芮風災有倒樹攀植障礙現象,不過山徑已可繞路解決,沿途我加減移除樹枝或砍除些沒被解決藤蔓。
這段支稜路有經過已經遷移墓區,亂葬崗路走起來心情當然不會好太多,芳蘭山東南稜頭李墓、黃墓種德堂兩座大墓都已遷葬。
黃墓甚至整個被清除只留下水泥椅、階梯、石燈、石獅..等殘物,記得墓園中風水師名字還曾註明上,如今看來有點莞爾一笑。
黃墓等墓清除後視野大好,只不過這路冷門~尤其原稜路廢棄後所走出下面小徑芒草慢慢長出來了,未來就可能辛苦了。
中途有條下二殯支線,芳蘭山如今只剩下小丘模樣,山頭上原有堆石古墓有草看不出清理沒,這裡可看出蟾蜍山、大棟山、鳶山、101大樓景色。
芳蘭山高度126m、台北區水建會隧三角013號基點,右路可下義芳居附近,左路為興福山路線之前闢出寬路已經長草成小徑了,不久之後應該是芒草大路了。
折回黃墓橫切支稜路穿越亂葬崗,彎腰穿梭倒樹後由四巨石往左陡下,後橫切倒樹高遶進入悠哉緩平路段經過蓄水池鞍部岔路。
續行右邊風景面透出,連結上中埔山東峰主稜岔路,我不上東峰就是因為在前路山下已聽到那群幾乎每天把山頂當飯店大吃大喝的山友聊天聲音。
稜線交會富陽、辛亥路四段21巷、軍功山路線,我沿稜走往軍功山,穿越電塔前摸幾顆基點,社區倒樹還沒清理。
0938到達軍功山,高度105m、北市府地測76號基點,101大樓已可看到,我計畫從世界山莊對面和平東路4段66巷80弄忠正嶺/安祿宮和嶺頭古道連結。
安祿宮下有庇祐宮石廟和嶺頭古碑,碑為嘉慶已卯年梅月所立,也就是嘉慶24年西元1819年,梅月代表4月,共有27人捐錢,最多出銀陸元、最少半元。
宮旁右邊已有風景面,我用碑名稱這條為嶺頭古道,大眾說法是土地公嶺古道,古道中都是竹筍產地。
嶺頭古道中最高點嶺頭就是土地公嶺,也有人稱為天立後山,168m、北市三角點第84號/都市計畫處四等三角點NO.108基點,稜線後可連結拳山古道。
主稜古道會和崇德街也是信義/文山區界~有兩戶人家,今天走左下~石泉巖古道,山友多走右邊糶米古道上象山、南港山、中華科大路線。
石泉巖古道這段水泥階梯路雨後潮濕需要特別小心,雖有加設欄杆但希望覆蓋小石子或施作防滑設施!尤其下大雨時出口就像渠道有水很危險。
路滑、亂葬崗、蚊子也多使人怯步走得人當然少,石泉巖清水祖師廟在慈恩園四座寶塔、奉聖宮圍繞下已失去丰采,古廟亟需進行廟管改善措施。
石泉巖清水祖師廟廣場旁觀山嶺路橋碑歷史最悠久,為同治九年(1870)至今有154年歷史古碑,祖師廟為道光18年(1836)興建至今有188年歷史。
從和平東路三段631巷切入和平東路三段,沿途山城聚落景觀為舊時城鄉移民及駐軍所遺留一頁歷史。
一路走回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後轉入臥龍街綠廊,這裡是海巡署偵防分署曾是警備總部保安部六張犁看守所舊址,今天以2小時14分完成行旅走得相當輕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