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路)永和~萬華艋舺/從台北第一街貴陽街一路飄移到剝皮寮、龍山寺.單車行記
現在萬華大家反而喜歡用艋舺這個老地名,今天單車旅行就來艋舺看看有何變化,由永和福和橋去寶藏巖。
寶藏巖是一個很有趣地方,藝術家把這裡當作文創基地,釣客也在這留下足跡,榕樹鬚根、菜圃裡荷花,還有那隻有趣雞。
寶村從詹、李等六戶擴充到200多戶聚落,每家都有說不完故事,柑仔店就成了大家包打聽地方。
古亭醉蝶花仍有看頭,中正橋前遊民無視眾人眼光~脫褲子小便,馬場町水岸風光似乎掩蓋了-為了紀念風雨飄搖年代那座"淚丘"歷史。
華中橋旁茄苳老樹紀錄自清代加蚋仔七庄中~下庄仔聚落一段歷史,1935年東園町基督講義所就設在這裡,也就是日後雙園教會。
1960年代政府因為築堤讓下庄仔聚落1800多戶消失了,柯桑讓這塊綠地改為停車場,今天看到老樹邊~又改成公車停車場。
河濱綠地總是很吸睛,過橋看對岸華江碼頭水色風光,華江橋下大批野狗群不容忽視。
雁鴨濕地鳥況不如正在割草草坪多,近來黃頭鷺數量不少。
從大溪口桂林路出水門,迷你立人高中今年起已經走入歷史,從1933年上海創立,1953年在台復校,總計90年頭歷史, 在台也有70歷史學校消失了。
今天廟街就從艋舺三清宮開啟,小廟在艋舺保有一定地位,主祀金湖四使爺,這尊神明身分成謎,民間雖有傳說是楊四郎,但就是沒有考究。
兩面牌匾~道光七年(1827)威宣海甸、道光丙午年(1846)正心無私,前者196年、後者為177年,石獅子只寫壬戊年,同治元年(1862)、大正11年(1922)、1982年都是。
進入古台北第一街~貴陽街,這個名字是1947年衍生而來,最早叫做番薯市街,路口再推新建案,這裡天際線、市容即將改變。
華西街二層紅磚樓屋,散發出一股濃郁古味風情,青山宮是這裡焦點,三塊大碑~64、67、95年。
外部靈安尊王雕像為~對岸福建龍發石業在2016年捐贈,昭和11年石雕、十三年圓柱...,光緒八年神靈昭著匾額。
青山宮創於咸豐六年(1856),至今有167年歷史,小廟兩側廊道雕作很特別,從廟內可看到後面大樓景觀。
西園路一段路口~朝北醫院正在整修中,這是李朝北在1921年所開設醫院,當時是向台灣遞信協會所購賣樓屋。
典雅紅磚二層樓屋後來到艋舺清水巖,所擁有天際線雖被對向大樓所破壞,但仍不失其古廟特有韻味。廟埕兩側被舊宅佔據,中間朝聖大道仍筆直完整。
清水巖祖師廟創於乾隆52年(1787),至今有236年歷史古廟,這廟曾在同治六年重建,因此同治年間石雕古物特別多,也特別值得細細品味。
清水巖曾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也就是現在市立大學、台北教育大學前身,還有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也就是現在成功高中創始點。
路過一棟攀樹老屋後來到艋舺教會,教會歷史可追溯至1876年,至今有147年歷史,是馬偕博士在台灣所設立第12間教堂。
老松公園對面就是老松國小,創立於明治29年(1896),擁有127年歷史小學校,曾在1966年9月創下158班、11,110人世界紀錄。
剝皮寮歷史街區,如今已是文創和文青地方,單車一路遊覽中發現各處景點對待單車完全不友善態度。
剝皮寮歷史街區各戶有附加說明牌,寬敞亭仔腳,也可以說成是廊道或走廊,有些地方呈現出拱門狀,
廣州街123號這間在明治31年(1898)為章太炎旅台居所,戰後曾是老松國小校長周家樹住宅。
剝皮寮歷史街區整理很好,裡面展覽我只能從外面窗戶透視,對面永豐銀行建築呈現出簡易建築美感。
龍山寺前有搭棚帳,人潮似乎也沒已經熱鬧,這裡門禁森嚴連單車放外面都有問題,所以就沿牆小繞一下。
穿越華西街觀光夜市後來到仁濟醫院舊院~目前封閉整修中,這醫院源自於1866年林維源所創立救助貧民五個機構,台灣總督府在明治32年(1890)將其中三個機構整併為台北仁濟醫院。
最終由華江小學長順街轉入堤岸內單車道,小飄雨中穿越中正橋後上永福橋回永和,單車旅行中發現偉大城市必須有建置完善單車優良空間,看來台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留言
張貼留言